借着上周日参与拍摄的一期关于女性独立自我成长的专栏活动 —— NZCYF举办的WNZW - Women NZ in Workplace,写一些很早就想写的关于女性独立的话题。
Photo: Lois Hong
01
当人们谈论女性独立时,究竟在说什么?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报道过,「领英中国」对当下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深入调查后,发布了一份《2018女性形象认知与家庭事业观调查研究报告》,发现当下的年轻女性,尤其是95后,更加喜欢被贴上“经济独立”,“有才华”,“性感独立”这样的标签,而对于过去传统的“贤妻良母”定位,相比之下只受到了少数女性的青睐。同龄的男性虽然大多数仍然保持着传统观念,更加认可“贤妻良母”的形象,但也对于女性独立表现出较过去更多的支持。
02
之前参加过一个咨询师的讲座,讲座上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士向专家诉说,她想离婚想了很久了。她觉得如果工资再高一点就好了,这样就有信心不受老公控制了。如果能再学一个自己一直想学的技能就好了,这样就可以换一个行业领域了。如果能有点闲钱就好了,这样就可以买一套自己的房子而不用住在老公家里提供的房子感觉寄人篱下。
咨询师问她,你既然这么渴望这些,为什么一直没真正做起来呢?
她说,我老公从来不支持我,不让我做这个不让我做那个。
咨询师听了后,让她闭上眼睛,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自己这么渴望去做的事,却没有去做,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她安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想做什么都没能完成。
她对老公的埋怨,实际上是埋怨自己没有追求想要的生活的勇气,所以潜意识里她选择了老公来到自己身边来阻碍她,帮助她活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里。
03
我母亲属于那个年代优秀独立女性的典范,年轻的时候作为德文翻译带着一批批欧洲人跑遍了大江南北,外币小费拿到手软,朋友遍布世界各国,每逢旅游旺季是根本见不到她人的,基本与传统贤妻良母沾不上边,当然我很认可与欣赏我的母亲。我父亲当年属于知识分子里的佼佼者,勤勤恳恳的在大学里任教德文,课外时间翻译了一部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安稳的拿着工资与稿费。那个年代一些人不理解我妈为什么会嫁给我爸,有才而没有财,一个女人整天在外奔波多累。然而他俩就这么模范夫妻似的生活到现在。我想,我母亲是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的,而这与我父亲的成就是不可分离的,同时,我父亲年轻时也没有过多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一直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两个人都成为了最好的自己,成就了最好的彼此。
04
一些客观存在于中国的普遍现象:
千年古文化中本身存在对女性严厉的打压,男人可三妻四妾,女人通奸是死罪。按照传统的教育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人教育女性要顺从。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家庭仍然是重男轻女。
有些很优秀的女性,依然觉得只有嫁给比自己更能挣钱、地位更高的男人,才算嫁对了人。她们常常会问自己:是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却从来不见男人这么问自己:是干得好重要,还是娶得好重要?
优秀大龄女青年叫剩女,未婚高帅富叫钻石王老五。
结婚男方提供婚房成为了无形的标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的父亲往往比缺位的母亲更能被社会接受。而父亲之所以会缺位,因为大环境驱使他们为了显示出男人所谓的实力,拼了命的买车买房搞公司上市。
社会大环境对于“特立独行”和“与大家一样”二者间往往更提倡后者。
几乎所有女性精英都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的?WNZW活动现场的诸位女嘉宾也就此话题进行了一番讨论。然而男性似乎更少会被要求回答这个问题。
大多单亲妈妈在重新择偶时会将条件放低,认为“男方能接受我有孩子,对我的孩子好,就很不容易了,我哪里还能有更多的要求”。很多女性甚至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而选择留在糟糕的婚姻中。
国家体制的义务教育不会教孩子如何独立,除非有开明的父母,否则无论男孩或是女孩,从小没有接受过关于独立的教育,学习成绩最重要是王道。很多仍然在用传统眼光看待女性的男性,他们喜欢控制女性,而当一批拥有自我独立思想的新女性成长起来时,这些男人开始自卑心作祟,他们选择远离和打压这些女性,这并非是男性不成长,而是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从而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新一代女性。
很多女性认为独立的衡量标准是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不需要依赖男人,这让很多女性站在了男人的对立面,认为我们就不需要男人了。杨澜曾说过,女权主义所说的“权”是指权利,而非权力,我们要争取的是女人享有与男人平等的机会与权利,而不是挑战男性本身。
05
其实当下社会是个很好的时代,就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成长而言,新的局面在逐渐形成,越来越多挑战陈旧观念的新声音在不断的涌现与同步的被社会接纳。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女性无法活出自我,缺乏足够的勇气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与西方国家相较而言,中国女性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似乎阻碍更大一些,原因何在?我们该如何做出改变?
Photo: Lois Hong
自我认同,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修复,这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成长。
我认为这是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的一点点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女性,也是男性的共同成长,包括对下一代的教育成长。
首先,女性要活出自己,最需要做的不是强求外界的支持,或是改变任何人的观念,而是要首先自我认同。如果没有自我认同,想要被他人认同是很难的。当我们自己是矛盾的,自己也会没有信心。其实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教外界如何对待你。
心理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追求自由,可是阻碍我们获得真正自由的敌人往往是我们自己。
我拍一张照片,无论别人对照片呈现出来的映像评价是好还是不好,那都是他们对这张照片的理解,包括我自己对它表面的评价也不是它真正的价值。这张照片本身不会因为评价高而变的更好,也不会因为评价低而变得没有价值,这个评价仅仅说明,这张照片有没有触及到这个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真正要问自己的,不是这张照片拍的好不好,价值多少,而是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是否开心,是否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绽放,我们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多少滋养,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Photo: Lois Hong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铸造自己」的时候提到过「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当时因为篇幅原因,我用了很简短的话进行了概括。
在这里我想深入写下去,这是一个改变思维方式的过程。
上面提到的那位咨询的女士,表面上看她是因为没有得到老公的支持而抑郁,实际上是她自身在永无止境地拖延着手去做选择、去开始。
有拖延症或是选择障碍的人,很多时候是对自己缺乏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读到这里你会发现,本文不仅仅是写女性独立,其实是写所有人。
以我自己为例,我16岁的时候面临过一次人生选择,是接受一位资深音乐导师的栽培成为中国第一摇滚女吉他手,还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出国留学按部就班,尽管那时候的我已经得到了导师各方面的认可,无论是外型、琴技还是个人文化修养,但我的内心是不坚定的,我没有对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做出综合客观的认知,所以当我的父母给我灌输“艺术不能当饭吃”这个认知时,我无力反抗,并且我是默许妥协了,因为我本身心中的梦并不清晰。当然,一个16岁的少年是很难具备这样的自我认知的。纵使我后来很多次心中设想,如果当初父母是支持我的梦想的,如果他们允许我接受导师的栽培,也许我现在就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摇滚吉他手了。但我非常清楚,促成那次人生选择的,根源还是在于我自己,是我自己内心本身不够坚定,才甘于妥协,想明白这些以后,我也没有特别遗憾了。
Photo: 孙叔摄影工作室 (看到我在哪里没)
“先认知你自己,认知你的条件与局限,因为往往是你的条件的东西同时也会是限制你的东西。然后试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条件与局限。远离自己,跳出去和自己打交道。再突破自己”,这是我在「铸造自己」那篇文章里总结的。
我们拖延,我们纠结于如何选择,其实是我们恐惧未知的未来,于是干脆停留在安全地带,我们害怕试错,或是我们贪心,什么都想要。
最糟糕的不是试错,而是你居然连试错的勇气都没有。
当你有了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很多时候你就不会再那么纠结了。你会更好的与自己相处,正能量的时候享受优秀,负能量的时候接受糟糕,有精力的时候努力,没精力的时候休息。你仍然追求优秀,但当负能量来临时,你不用拼命排斥自己,你可以和糟糕的自己呆在一起,然后努力,而不是拼命内耗去排斥它。
最后,自我修复,不是说什么事都自己扛,而是当遇到问题感到痛苦时,是否能够快速从改变他人上撤离。例如很多女性会因为不被理解而痛苦,那么你是必须等到有人来哄你安慰你,或者来尝试理解你之后(例如老公),才能获得心里平静,还是你可以自己帮助自己复原。
很多女性固有的思维是,如果社会不改变,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但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让自己可以具备一些不同的能力。当遇到问题时,你是把期望寄托在别人变得不一样、社会变得不一样,还是寄期待于自己自身收获成长,决定着你会用什么方式去面对问题。
我相信一句话:生活里的迫不得已,都是因为我们首先放弃了自己。
有调查显示,男性在维持现状或者做出决定上都明显强于女性,但男性很难做出自我改变。而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是离不开男性共同成长的。
那么,既然在女性独立上,男性很难首先做出自我意识改变,作为女性,我们不能单方面的改变社会,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女性可以引领他们。改变和引领的区别在于,改变是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要求对方应该怎么做;引领是我们先成长好自己,让别人看到然后有所反思,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06
文章的末尾,我想就对孩子的教育上再写一些观点,毕竟,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实现,不是一代人就能够完成的。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教育还是不够开放,对女孩子的评判标准仍然还是乖巧、懂事,而对男孩子则是有男子气概、不能哭。我小时候被邻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那个黄毛丫头,一点儿没女孩儿的样子,比男孩儿还野。”很庆幸的是我父母并没有过多的管束我什么,任由我野到了今天这个模样。
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缺乏底线教育。
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有一只小猫叫小黑,每当出远门的时候就由我的朋友们帮我照看它,好友们一个个也都领会过小黑的野浪贱(辛苦朋友们了)。由此可见我推崇的养女之道:女儿,只要你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外界,请尽情野,肆意浪,你不需要懂事乖巧,你只管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肆意犯贱,拥有不要脸的自信。去穿最性感的衣服,喝最烈的酒,染最野的头,睡最爱的人,去体现你的价值,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招惹自己的人勇敢吼一句“fuck you”。
如果你对于“野浪贱”有些许疑惑,不妨想一下,换在男孩子身上,也许这三个形容词便是:勇敢,自由,自信无畏。
Photo: Lois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