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同学刚从德国回国没多久,还处在各个城市间游走的探索期,来南京找我约饭。我们很多年没见了,再见面相互聊起各自生活和工作上的趣事,她在我印象中是个敢想敢做的女孩儿,多年游走在欧洲各个国家,一直很欣赏她,这一点,没变。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谈话间她问了我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聊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实质性的内容。她的这个问题是,你去过世界上这么多地方,又有欧洲、亚洲、大洋洲三大洲的成长文化背景,你觉得多元化为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特别喜欢这样深刻的提问和向内探究的对话,很显然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仔细想了一下后,我回答她,很大一个收获在于,面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尝试去接纳一切的存在和发生,去理解,而不是去评价。
英文里对于评价这个词,用的是“judge”,我们常常说不要随便judge一个人,大概意思就是如此。但其实“不judge”听着简单,实际落实到生活中要处处做到不judge,不容易。
面对judge,人们的成长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因为没有认知,所以觉察不到,无论是自己对外界的judge,还是反之外界对自己的judge;第二种是意识上有认知,但觉察不够,落实到行为上做不到;第三种是意识上有认知后,能够觉察,行为上也能够与意识保持一致,并且在遭到外界的judge时,通过去理解,从而做到接纳,自己不被触动神经,甚至可以影响到对方共同成长。
大部分人们理解的“不judge”,可能是停留在诸如“不八卦,不干涉,不议论”这些比较明显的表述上,但其实生活中很多不经意间的对话,都是一种更隐秘的judge。
例如,孩子早上赖床起不来,上学迟到,很多家长这时候可能会说:
“你这个小孩啊,怎么总是赖床不起,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这个是judge吗?是的,这个就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隐秘的judge。
首先,你怎么定义“总是”,一个月内有几天赖床可以说是“总是”呢?其次,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吗?孩子可能自己已经设置了好几个闹铃,但只是真的没起来而已,起不来导致迟到,孩子也很苦恼。
再举个例子,很常见的情侣之间吵架,一方可能会这么说:
“你总是不考虑我的感受!你这个人就是xxx!”(这里的xxx自行脑补吧,相信大家都往这个句型里套用过各种形容词)
这个是judge吗?是的。对方真的是“不考虑另一方的感受”吗?还是只是一方的某个行为或是言语,让另一方产生了并非本意的、存在误解的感受?那么,这就代表对方“这个人”是xxx的吗?其实“罪魁祸首”只是当下的某个行为或者言语,以及这些碰撞到不同的人身上产生的不同感受罢了。
我相信当无论是家长、伴侣,还是朋友、老板,或是任何其他人用上面的语句和另一方说话时,另一方多半都会产生不舒服的感受,倘若是对judge没有觉察的人,他们甚至说不出哪里不舒服,但往往会产生想要为自己辩解、狡辩、反驳、怼回去,等等情绪,那么如果另一方的成长状态并没有达到上面提到的第三种境界,摩擦与误会、不愉快与争吵随时可能产生。
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和我的说话方式就是类似上面这样,带有很多隐秘的judge,但是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年幼的我更不会明白,但是感受上是有快乐和难受的,只是没有人去觉知背后内在的根源。这让我在年少的时候,对类似隐秘的judge,一方面生成了麻木的抗体,另一方面我也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类似的话语。直到我后来成长到一定阶段,自己觉知了,并且能够很好的跳出来去理解,从而去接纳,再返回去沟通,事实是,我的父母后来也一起成长了。
所以我经历过上文提到的三种阶段的状态,正是因为多元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国家生活,遇见不同的人和故事,修行各式各样的功课,以至于慢慢成长到可以接近第三种境界,是我认为目前看来比较好的一个状态。
大学时候读过一本很有用的书,叫《非暴力沟通》,相信很多对内观有研究的朋友都读过。虽然这本书非常的理论性,但不得不说,它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开始思考有关judge的问题,在后来的年岁中,在现实中不断地遇见新的课题,得以将书中的理论不断地实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非暴力沟通》的内容,其实就是更多地陈述“事实”,明确地表达”感受和诉求“,而非自行“下定义”。
倘若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来重新对待上文说的孩子不起床迟到的现象,家长不妨这样说:
”儿子啊,你这周有三天都赖床了,三天上学都迟到了,是怎么回事呢?“
再例如回到情侣之间,不妨试着这样表达:
“亲爱的,你的这个行为让我感到很xxx。你说的这些话让我感到xxx。”而不是直接给对方套一个“你不够爱我/你不顾及我的感受/等等等等”的帽子。
下面举几个例子,对比一下,就会感知到我所说的,哪种是在judge,哪种是在陈述事实——
1. 这个人不靠谱。
2. 这个人前两次答应的事都没有做到。
1. 这个人脾气特别暴躁。
2. 有几次同事和他指出哪里做的不好时,他情绪就开始激动了。
1. 这个人长得好丑。
2. 这个人的长相不在我的审美上。
1. 这个人很拜金。
2. 这个人的消费观和我不一样。
我的答案是:上面的1都是judge,2都是在陈述事实。如果你的观点和我不一致,也没关系,我不会judge你的选择。
其实这个世界上,杀伤力最广泛的武器是人的语言。之所以说是杀伤力最广泛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武器。但决定使不使用它,决定我们是否被它伤害到,选择权同样在我们手里。1. 自行觉知,不judge 2. 我们无法控制外界如何对待我们,所以只能从自身做起,尝试通过理解与接纳一切的方式,让自己不被外界干扰。
一首我很喜欢的歌词,翻译自Ruth Bebermeyer的一首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
有时再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
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
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我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
与你不同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的方法不同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观点而已
最后,附上一首充满爱的阿卡贝拉人声演唱,《当》,谢谢「尘光」的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