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临时写的有感而发。2500字,如果你能读到最后,做一些思考,我会觉得很欣慰。
我觉得当下非常欠缺的一种教育,是自我认知上的教育。主流社会普遍宣扬的成功是物质名利上的,间接造成了人们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外在的成就,金钱、名利、权位,而相对忽视了内在的成长。然而内在的成长,才是最难,却是我认为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原本只是自己在电脑里随意写几句,写着写着就比较深入了。之所以有感而发,来源于我妈妈的好朋友,一位六十来岁的阿姨,问我妈妈要了我的微信,说每次读我分享的内容,都让她觉得自己又重新变得年轻有活力了,很想认识我。我才知道,原来爸妈的好几个朋友都把【映像众声】加了星标。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完全不会触动到我。
我第一反应是愣了一下。因为我在公众号分享的内容虽然总体定位的能量是正的,但有些是挺露骨无遮拦的,很多涉及到边缘性话题的思考,包括我自己的一些亲生经历,一些不太主流的观念,影像,图片。当时我脑海里浮现出这位六十岁阿姨观看我视频的样子,我就突然笑了,然后就感慨了。
首先让我很感动的是,这位阿姨用的是一种特别阳光开放的心态在阅读我的每一篇内容,不仅没有去评判,反而让她觉得很开心很感恩。这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生活中和人们聊天时,发现很多人其实对隔代人有比较重的先入为主的评判。而据我观察,很多老人们的内在有时候并非年轻一辈所想的顽固不化。时代在变,每个人都在成长,包括老一辈们,他们可能只是在速度上慢了些,可能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途径,绕了弯迷了路。每个人的limit都是无限的,不分性别年龄。
我们总觉得“这个他们接受不了的”,真是这样吗,还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把他们“弱化了”,甚至“魔化了”,潜移默化的为他们筛选信息、向他们屏蔽了一些东西,然后用“他们接受不了的”来让自己舒服些,归根结底深层次,不过是我们自己没有接纳和认可自己的体现。
而且我发现,自我认知匮乏的现象,和一个人的知识层面、与他在名利场的权位高低并没有直接联系。我接触过一些名利双收的主流成功人士,之所以用主流成功人士来形容,因为这并不是我认知中的成功,他们在内在认知这方面和外在成就不太匹配,非常的匮乏,表面看着很光鲜,实际生活里很痛苦,与自己的关系、与家人爱人的关系非常扭曲,可悲又令人怜惜。而越是内在的匮乏,倘若不去及时的成长内在,就越是向外抓取,在权名利上越发的去追求更高更多,以此循环,却解决不了痛苦的根源。
目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是如此,从小教育我们成绩好,进好大学,找好工作,加薪,升职,高管,老板,好房好车,名利双收,人生赢家。很少有人会发自内心的问你快乐吗?很多人连自己都不在意快不快乐这个问题,他们有的更多是快感。如果我问你,现在的生活状态,让你一辈子都继续这样下去,你快乐吗?是你想要的吗?你不用回答别人,回答自己就好,这样不用自欺欺人。我也经历过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升职,创业,老板,好房好车,尝过了味道发现不是我想要的,到不了我的高潮,于是通通丢掉,后来发现自由的活出自己才是让我到达高潮的方式。而怎么活出自己啊,这个社会至今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活出我们自己。所以我在文章开头说,我们当下最缺少的教育,是内在自我认知上的教育,但这个又是最难的,因为首先要能静的下心来,放下你所拥有的徒有虚表的东西,光是这一步,很多人就止步了。
回到今天这件事,其次让我很感动的,仍然是我父母。我在2017年,利用空闲时间开始做这个公众号,到现在第三年,他俩会读每一次的更新,而且一看就不是不走心的盲目点赞,有共鸣的文章会在下面留言。郜老师是万年打赏专业户,要么就是66,要么就是88,读到兴奋点188,估计觉得我以后做创作,怕是没之前做老板能吃香喝辣,变着法子给加鸡腿。我那天看了下公众号后台收到的打赏总额,爱人说天呐有五位数呢,然后我说估计一半是郜老师赏的呵。
他俩不仅自己读着尽兴,还大方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他们肯定知道,这不定期不定主题的推送,随时包含非主流敏感内容,但他们不介意分享,表面看是真的百分之百接纳与欣赏我这个多元化的女儿,深处也是他们接纳他们自己。在这上面我们是共赢的。每次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幸福感恩感动的不得了。
我想到,很多人在面对父母时不敢表露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有没有深入思考,我们是不是也无形中做了这中间的推手,先入为主的给父母判了无期徒刑,我们总说父母无法沟通,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我们自己不懂得如何去沟通,于是让父母去背这个锅呢。
我常常听别人说羡慕我和父母能在彼此面前自由的做真实的自己,其实能够相处到这么融洽,都不是天生就被配对的,也是三十年来我和他们各自成就彼此、相互成长的结果。说的冷酷点,我和父母都不过度自以为是的保护彼此,不将自认为会“伤害”对方的加以屏蔽。说的阳光点,我们都不去限制彼此,发挥各自潜在的无限能量。说的深层次一点,其实都是我们先去完全的接纳和认同自己,从而在接纳和认同对方时才更加得心应手。
我回到父母家中时,时不时会拍摄纪录一些我们之间的内在成长过程,素材差不多了之后会出一部片子,片子公不公开还不确定,至少这个过程我觉得很宝贵。
最后再说一点,我觉得中国很多人对“照顾”这个词的认知,让我不那么认同。诸如男人照顾女人,老公照顾老婆,年幼时的父母照顾孩子,成年后的子女照顾父母,似乎都容易陷入一个区域:变相的把后者放在了弱势地位。冠冕堂皇,“我照顾你”,是啊,谁不想被“照顾”呢。但我不太认同的“照顾”是侧面剥夺了后者本身可以强大的能力,这种“照顾”其实潜意识里是在突显前者的优越,而这样的认知,深层次正是前者内心不够强大的体现,因为没有自我接纳和认同,潜意识又不能自己担责,于是用“我在照顾她/他们不能接受的”为理由,让自己舒服些。
常常看到电影电视里出现的一些主流成功人士的模样,例如公司里的总裁,身边多半有一个“被照顾”的人,这个被照顾的人往往看起来有些弱,然后用一种仰慕的姿态去对待另一方。社会将这种模式放大,从而很多无知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们认为这就是人生赢家的模式。在我看来,这种模式多半是两个人的悲剧。
我觉得无论是男人女人,子女父母,长辈晚辈,首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双方健康的状态下,相互成长,相互照顾,相互强大,这与最终的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相互成就是相辅相成的,而一切的根源一定是在我们自己。这是我认知里比较美好的一个状态。
以上纯属个人的思考,没有与主流教育对立,也不存在对与不对,只是多元的世界多元的声音,引发更多人更多的思考。
那位阿姨应该也会读到这篇文章,谢谢你。